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笑傲雪國之認識雪質

2009-09-11-5
~ 2009-09-09 ~

[摘要]

雪樂不外乎要有好的體力及精神外,對於雪質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在不同的雪地上滑雪會給人有不同的雪面感覺,最大的差異就是滑雪的樂趣完全不一樣。藉由了解雪質以及不斷的雪地反覆練習,相信未來滑雪時對雪況的判斷能力有所幫助,進而提升安全的滑雪。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 Types of snow
http://en.wikipedia.org/wiki/Types_of_snow
[2] About.com - Types of snow
http://skiing.about.com/od/snowreportsweather/a/typesofsnow.htm
[3] 維基百科 - 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AA
[4] 維基百科 - 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B2

[本文]

雪國除了進行滑雪技巧的實地訓練外,最常被遺忘的學習材料就是雪質的認識,這就好比F1賽車一樣,不曉得路況以及路面的溫/溼度,想要在有限的油料和新舊輪胎交替下做出好成績是不可能。若是在滑雪前對雪質能了解一二,那滑在各種不同的雪地上要花多少氣力就可以輕鬆應付,換來的就是自由自在遊戲於藹藹白雪的雪國世界。

在認識雪質前先來說說雲的形成吧!因為有雲才會有雪哦!

雲的形成,雲是停留大氣層上的水滴或冰晶膠體(大小介於1-100奈米兩種不同物態物質的均勻混合體)的集合體。也就是說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氣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而成水滴(經冷凝/凝結)或冰晶(經凝華)。經陽光散射/反射到各個方向,產生雲的外觀及顏色。雲會形成於當潮濕空氣上升並遇冷時的區域。[4]

接著談談雪的形成,雪是雲中的溫度過低,小水滴結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由微小的冰晶互撞沾黏在一起後形成豐富多樣的形狀)時,就是下雪了。換句話說,大氣中的水氣直接凝結或凝華成冰,就是雪。只有當地面附近的空氣夠冷,才能讓雪花落到地面成雪/積雪,由於冰融化時會吸熱,所以地面氣溫會比下雪時低。雪的形成條件是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氣以及0℃(冰點)以下(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3]

知道雪的形成後,再來看看雪質的種類,也就是我們在雪場中看到的雪/積雪。下列雪質分類資料參考[1][2]。

1) Corn snow(春天粗粒雪): 春天時典型的雪質,它是不斷的經過夜晚的凍結以及白天的解凍而成的。滑雪客常說是最好的春雪。它給人的感覺是溼的、粗顆粒的,若它經過一整天的融化後,滑起來就會像走在爛泥巴路上一樣的泥濘和沉重。參考Slush(雪泥)

2) Crud(凹凸不平的積雪): 基本上,它是已經有人滑過的粉狀初雪或是被踐踏的粉雪。雪面是凹凹凸凸的,一些雪面是壓/滑過的亂雪跡,而其他就是積的亂七八糟的雪堆。另外,Crud包含各種積雪,除了高級滑雪客外,所有的滑雪客是無法通過。可分成三種子類型。
a) 擁有不規則形狀外殼的風沙粉狀雪於雪面不平處或山脊上。
b) 重的痕跡經過春雪的再凍結,留下深深地凹痕軌跡的表面,表面佈滿鬆散雪塊。
c) 深層的大積雪充滿雨水(雖然這可能還有其他東西)。

其實這種積雪只要沿著雪板長度加上均勻的施力是可以通過,如果需要,可在平滑的半徑轉彎開始就跳躍或加力。當高級滑雪客卡在Crud,這可能是因為這個積雪是Heavy Crud。

3) Crust(外硬內軟的雪): 有一層硬結凍外殼(因此得名)在表面上的軟雪。它是由許多的過程形成。經過冰雨、日照或是粉狀初雪表層上的融化又冰凍的結果而成外硬內軟的雪。其積雪表面比粉雪來的硬。依據它們的厚度及生成的力道,Crust再分成三類:
a) supportable: 可以支撐人的重量。
b) breakable: 不可以支撐人的重量。
c) zipper: 可以滑過且會破碎。

4) Powder(粉狀初雪): 它是新鮮剛落下的雪,未被壓過的雪。由很多的小雪花(小雪片)形成的,而且是極柔軟的。由於密度和水份含量的粉雪可以差很大,如在沿海區域和高溼度地區降雪通常重於類似降雪深度的乾旱或內陸區堿。輕的、乾的(低水含量,典型在4-7%含水量)粉雪是受到很多滑雪客的重視與喜愛。

5) Packed Powder(整理過的粉雪): 最常見於雪場,它是由單板或雙板滑雪客的滑行或是經過夠長的時間壓縮亦或是由壓雪車來壓實抹平,即使擠壓過依舊是鬆軟的。

6) Slush(雪泥): 雪泥是開始融化的雪,非常的重也非常的溼。有些人會說它甚至看起來不像雪,而已經在春天見過雪泥的人,知道在雪泥中滑雪是多麼困難。

7) Artificial snow(人造雪): 可以用雪炮機/造雪機製造,做出來的是細小顆粒狀像是軟的冰雹或沙礫。最新的造雪機已經可以做的更像天然的雪,只不過,這些造雪機的價格非常貴。

8) Loose Granular Snow(稀鬆小顆粒狀的雪): 它是小顆粒的,顆粒稀鬆的雪是由整地過的溼雪或冰雪造就而成。

9) Wet Granular Snow(溼黏顆粒狀的雪): 它是非常溼黏的雪,在春季常會看到。這種雪可做成雪球。參考Packing snow(雪球雪)。

10) Frozen Granular Snow(冰晶顆粒狀的雪): 它是被凍結的雪擁有如砂糖外觀的一致性。

11) Chopped powder(碎粉雪): 粉狀初雪被之前的滑雪客切過/滑過。

12) Cornice(雪簷): 由風吹雪形成的懸物突出體。重大的滑雪和高山攀登會因為懸物突出體而變的不穩定而且很難從背風面看到。

13) Packing snow(雪球雪): 它是在溶點或溶點附近的雪,使得它可以輕易擠成雪球投向其他人。最適合打雪戰和其他冬季有趣的事如做雪人、造雪城堡。參考Wet Granular Snow(溼黏顆粒狀的雪)。

14) Snowdrift(吹積雪): 在牆邊及路緣石附近有很大很深的雪堆。依風勢朝垂直面推雪成風吹的雪堆。

15) Wind slab(硬風雪層): 相對較硬的一層,其形成是由於在背風面的山脊或是其他庇護區域,風吹雪的沉積堆砌而成。它可能由軟的新鮮粉狀初雪形成完全不牢固的,就會造成在陡峭山坡的雪崩危險。

由此可知,同一雪場的雪質會因當時的氣候變化以及日照強弱而有所不同,當然室內雪場就不受此因素影響,雪質相較戶外雪質雖來的穩定,但是其雪面給人的樂趣卻是比較單調。依滑過的雪場除銀七星室內雪場外,就是藏王、志賀、苗場田代。這三個雪場,個人是比較喜愛藏王的雪況,因為上午可能是大晴天,一到下午就可能是大風雪。在雪道上滑行的感受特別過癮,雪質也接近Powder(粉狀初雪),只不過風吹雪視線不佳。雪場一般來說,上午多是Packed Powder(整理過的粉雪),下午雪道面多半已被滑雪客蹂躪的Crud(凹凸不平的積雪)。Powder,大都可以在纜車下以及樹林間見到。微微的陽光金粉灑在Powder上,最吸引滑雪客的目光,若再添加一些陣陣的微風,那雪花上的六角形薄片,片片分明隨著陽光在眼前快樂舞動。初滑厚厚的Powder給人的感覺就像坐在沙發上給人溫柔按摩雙腳般的舒爽。

最後,盼望在雪質的認識下,大家都可以在滑雪的過程中增添安全的保障。

沒有留言: